选择苏文教育,成就美好明天!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025-84721190

2016年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中学语文)

作者:苏文 来源: 日期:2016/7/8 10:58:27 加入收藏 评论:4622 标签:

2016年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中学语文

时间:2016-02-19 10:08 浏览: 153

I.考试性质
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试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的目标
1.考查考生对于中学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2.考查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3.考查考生对于中学语文课程知识与教学技能了解与应用情况。
二、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的能力要求
1.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7~9年级)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比较全面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
2.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教学的内容在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课程、古代文学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及外国文学课程的要求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比较全面测试考生的汉语知识与文学知识。
3.课程与教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阐明的及“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共通的知识范围内。
4.上述三方面知识内容共有六种能力要求,即识记、理解、分析、鉴赏、应用和创新,并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应用  指对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为基础,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应用(写作)和教学技能的应用(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F.创新  指探讨疑难问题,具有独到之见;摸索教学方法,能够另辟蹊径。这是对各种知识、技能加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高级能力。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都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III.考试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是根据目前各中学对合格要求语文教师的一般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7~9年级)及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课程、古代文学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及外国文学课程的要求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要求,并考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而确定的。
一、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一)语言知识和表达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层级:A)
2.现代汉字字型的识记(能力层级:A)
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层级:E)
4.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能力层级:A,B,E)
5.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层级:C,E)
(病句类型主要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6.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能力层级:E)
7.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能力层级:E)
8.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使用(能力层级:E)
(常见修辞方法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9.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和得体(能力层级:E)
(二)名句名篇
10.背诵和默写常见的古诗文名句名篇(参考篇目见附录Ⅰ。能力层级:A)
(三)古代诗文阅读
1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
1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B)
(常见文言虚词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3.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B)
(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1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B,E)
15.文中信息的筛选 (能力层级:C)
1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能力层级:C)
1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能力层级:C)
1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能力层级:D)
1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层级:C)
(四)现代文阅读
20.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
21.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C)
22.文章结构的分析,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C)
23.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C)
2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
25.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D)
26.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层级:C)
二、 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一)中外文学史
1.古今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的正确掌握  (需要掌握的作家、作品见附录Ⅰ和Ⅱ,下同。能力层级:A,B)
2.中外文学上史著名文学流派(社团)的正确掌握  (需要掌握的文学流派(社团见附录Ⅲ。能力层级:A,B)
3.古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  (能力层级:B,C)
(重要主题、主要人物、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以及社会影响或文学史地位的理解与分析等)
4.古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片段)的分析和鉴赏  (能力层级:C,D)
(主要指作品的微观分析,包括作品的开篇和结尾艺术,写作手法、写作意图、写作对象和艺术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品的情感基调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作品的美学赏析或语言学赏析等)
(二)文学基本理论
1.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能力层级:A,B)
(文学理论基本概念主要是指文学、审美意识、文学创造、创造主体、创造客体、艺术真实、艺术构思、艺术形式、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视角、文学风格、创作个性、叙事学、接受美学、文学批评、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文学等)
2.文学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  (能力层级:B,C)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文学四要素的构成,文学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学的属性问题,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文学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流派,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文学鉴赏的、意义、一般过程和基本特点,文学批评的性质、作用、标准和原则,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等)
(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能力层级: A,B)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本概念主要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变调、造字法、语素、义项、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词类、短语、句类、辞格、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隶变、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后起本字、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
2.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  (能力层级:B,C)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的性质,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汉字规范的要求,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成语的特征、来源、构造和运用,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辞格的综合运用,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形符、声符、部首、偏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古今字形成的原因,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判断句、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否定句、疑问句的特点及构成等)
三、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
(一)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识记A,理解B)
1.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
⑴语文课程性质、理念的掌握
⑵中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理解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语文课程的必修、选修模块设计)
⑶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掌握
(中学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学各学段语文课程目标)
⑷语文校本课程概念的掌握
2.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
⑴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掌握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常规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其功能;朗读、背诵、听写、默写等常见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其功能)
⑵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种类、特点与功能的掌握
(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二)中学语文教学基本能力(分析C,应用E,创新F)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运作能力
能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文本、教学任务进行书面设计,或者对有关教学案例进行评析。
⑴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规范表述
⑵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重难点的选择
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恰当选用
⑷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设计课堂导入语;设计课堂结束语;设计板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提问;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设计课堂作业)
2.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
⑴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
⑵中学语文学习能力的评价
⑶中学语文测试的设计与评价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鉴赏题、案例分析题、技能应用题等。
  三、试卷内容与赋分
  1.中学语文教学内容30分
  2.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30分
3.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40分
Ⅴ.例卷
 
附录
Ⅰ.中学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
(一)古文(12篇)
劝学《荀子》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出师表 诸葛亮
陋室铭 刘禹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滕王阁序并诗 王 勃
  师说 韩 愈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赤壁赋 苏 轼
爱莲说 周敦颐
黄生借书说 袁枚
(二)古诗词曲(12首)
渔父 《楚辞》
观沧海 曹操
蜀道难 李白
登高 杜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观书有感 朱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Ⅱ.需要掌握的作家、作品
   (一)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诗经》(《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
屈原《离骚》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墨子《墨子》
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
司马迁《陈涉世家》
曹操《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孟浩然《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杜甫《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江南逢李龟年》“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韩愈《马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
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永州八记”《渔翁》《江雪》
杜牧《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赤壁》《阿房宫赋》
李商隐《夜雨寄北》《乐游原》《锦瑟》《无题》
李煜《虞美人》《相见欢》 
范仲淹《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欧阳修《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
王安石《元日》《泊船瓜州》《登飞来峰》《伤仲永》《游褒禅山记》
苏轼《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赤壁赋》《石钟山记》
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
陆游《书愤》《示儿》《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
辛弃疾《西江月》《破阵子》《清平乐·村居》
文天祥《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水浒》
罗贯中《三国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二)现代文学作家、作品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屈原》
巴金《家》《春》《秋》《寒夜》
老舍《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冰心《繁星》《春水》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孙犁《荷花淀》
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
杨沫《青春之歌》
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
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
戴望舒《雨巷》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林语堂《谈中西文化》
梁实秋《雅舍》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三)当代文学作家、作品
茹志娟:《百合花》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食指:《相信未来》
北岛《回答》
舒婷《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海子《海子的诗》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莫言《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
苏童《米》《妻妾成群》
阿城《棋王》
韩少功《爸爸爸》
汪曾祺《受戒》
铁凝《哦  香雪》
程乃珊《女儿经》
张承志《北方的河》
史铁生《务虚笔记》
贾平凹《腊月·正月》
王小波《黄金时代》
杨绛:《干校六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白先勇《游园惊梦》
四、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奥狄浦斯王》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罗米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但丁《神曲》
塞万提斯《堂吉柯德》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雨果《巴黎圣母院》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果戈里《钦差大臣》
托斯托耶夫斯基《罪与罚》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托尔斯泰《复活》《战争与和平》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弗》
海明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
艾略特《荒原》
卡夫卡《城堡》《变形记》
乔伊斯《尤里西斯》
萨特《恶心》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细雪》
谭恩美《喜福会》
外国名人演讲
Ⅲ.需要掌握的文学流派(社团)
(一)中国古代文学
屈宋、扬马、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四杰、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元白、三苏、唐宋八大家、江西诗派、豪放派、婉约派、元曲四大家、临川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研究会、中国诗歌会、七月派、论语派、东北作家群、左联、“语丝派”、“现代评论派”、 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伤痕文学派、朦胧诗派、先锋派、改革文学、乡村小说派、寻根文学
(三)外国文学
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自然主义、歌德派、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迷惘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新感觉派
Ⅳ例卷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学科试卷
(实考题型、题分可能变化,以实考为准)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共   页   大题。2.本试卷总分100分。3.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4.请直接在试卷上答题,卷外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四项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荸荠  苹果 完璧归赵  无精打采    
B. 恫吓  茄子 无动于衷  歇斯底里  
C. 悱恻  讹诈 再接再励  宏伟蓝图  
D. 奇葩  瘸子 处心积虑  奋发图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7月21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购买到《哈利·波特》完结篇的书迷们欣喜若狂。
B.中国武侠电影以其高深莫测的功力和博大精深的哲理,深受外国观众的喜爱。
C.在记者的记忆中,洪灾区是这样的:大堤上绵延数里的救灾帐篷,数万群众安土重迁,在救灾帐篷里,白天日晒雨淋、晚上蚊叮虫咬。
D.“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亮、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纵观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的共性都是能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任何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都会缺少灵性。
①空间的想象,
②赢得了观众的拥护;
③想象的空间,
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⑤让观众丰富了影片,
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③⑤④①②      D.①⑤④③②
4.“飢”和“餓”两词意义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
A. 语法功能不同:“飢”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定语;“餓”则只能做谓语。
B. 程度深浅不同:“飢”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了空,想吃东西;“餓”是严重的饿,指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C. 范围广狭不同:“飢”可以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餓”只能用于人。
D. 侧重的方面不同:“飢”侧重于内在感受;“餓”侧重于外在表现。
5.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        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
A.成长纪录袋      B.考试成绩    C.学习习惯评价    D.结果评价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这一系列中的一项是(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新闻与写作    D.文化论著研读
二.填空题(共10分)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古诗文名句(6分)
⑴柳永在《雨霖铃》一词中感慨:“            ,更与何人说!”苏轼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解嘲:“多情应笑我,           !” 
⑵杜甫在《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             。”李煜则在《虞美人》词中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一声长叹:“这次第,                  ?”
⑶荀子在《劝学》中说:“吾日参省乎己,            。”韩愈在《师说》中说:“是故无贵无贱,道之所存,             。”
8.             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9.义务教育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简答题(20分)
10. 简析《神曲》的艺术特征(8分)
                                                          
11.试分析丁玲早期作品《沙菲女士的日记》中沙菲的形象。(6分)
                                                          
12.请简述你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问题的认识。(6分)
                                                          
四.鉴赏题(26分)
13.赏析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易卜生是挪威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揭露社会现实,苦于找不到拯救社会的办法,在《玩偶之家》中对娜拉出走以后往何处去未能解答。因此,列维陀夫说:“易卜生是天才的问号。”萧伯纳是英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揭露资本主义的特征常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平民看了为之感叹,统治者看了感到吃惊和不安。因此,列维陀夫评论说:“萧伯纳却是一个伟大的惊叹号。”我国著名作家唐弢在分析鲁迅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后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
唐弢为什么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请从鲁迅的一生和鲁迅的作品两个方面分别作出简要的回答。 
                                                                           
                                                                            
14.赏析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①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    花  吴 融
不斗秾花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注]①永丰:洛阳附近的一个地方。②秾花:盛开的花朵。
(1)这两首诗都以什么为写作对象,都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样的感情倾向?(2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8分)
                                                                            
                                                                            
                                                                                
15.试赏析《离骚》的开篇艺术。(10分)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五、案例分析题(12)
16.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实施《荷塘月色》教学时的开头导入环节,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6分)
教师: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17.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断。请根据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于文言文教学问题的看法。(6分)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1)“中国孔子”网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六、技能应用题(14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⑴如果要请你来为九年级学生命制试题,请以这首诗为阅读材料,设计二道阅读理解测试题,并注明参考答案及分值。(8分)
                                                                              
⑵如果要你用一课时讲授这篇课文,学生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请你为这
堂课设计一份板书。(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
1.C(该项中“再接再励”的“励”应写作“厉”)  2.B(“安土重迁”意为“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不合语境,应换作“搬离家园”。)3. A(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③想象的空间,②赢得了观众的拥护;①空间的想象,⑤让观众丰富了影片,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4.B。5.A。6.C。
二.填空题(共10分)
7. ⑴便纵有千种风情;早生华发。 ⑵不尽长江滚滚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一个愁字了得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之所存也。(写对1空给1分,出现错别字则不给分)
8.《文心雕龙》9.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三.简答题(20分)
10.①采用的是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表现的是“精神发展”、“精神漫游”的框架与主题。②在象征和梦幻的框架下,但丁大量使用了写实手法,整部作品的造型艺术感非常强烈,许多人物、场面、细节取材于现实生活。③《神曲》的结构宏大、严谨、匀称。诗人按神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建构整部作品,它克服了中世纪文学特有的结构松散的不足,对近代长篇作品产生影响。④《神曲》抛弃拉丁文,用意大利语这一民族语言进行写作。(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8分,大意对即可)
11. ① 沙菲,五四落潮以后的反叛、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② 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并以情爱的“灵与肉”的统一为寻求的主要目标。后最终未能如愿的悲剧,凸现了一个负着时代苦闷和心灵创伤的叛逆女性形象。③ 最突出的特点是,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和大胆反叛,这就使得“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文学创作有了新开拓。(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2. 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③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四.鉴赏题(26分)
13.①从鲁迅的一生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一生是完美的无憾的,完全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②从鲁迅的作品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作品是冷静的,理性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答对一项得3分,满分6分。)
14.(1)①杨柳(或柳树)②赞美(或褒扬)(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2分)(2)①白诗采用了双关(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面上看抒发的是对永丰柳独处荒园、无人观赏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又借此表达了人才不被欣赏和任用而遭埋没的感慨和愤懑。②吴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同样面对春风,百花痛恨不已,恨自己的花瓣被吹落了,美貌被吹走了;而杨花则在春风中尽显自己的风采(答出一大点给4分,满分8分,大意对即可)。
15. ①追溯身世以示其高贵与清白,与下文的曲折人生形成鲜明对比;②开篇就交待了诗人的“内美”,这实际上是蕴含了楚国民族精神,是楚国精神的内化;③融铸神话传说,定下全篇浪漫主义基调;④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三个给满分10分)
五、案例分析题(12)
16.《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于文学作品鉴赏,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阅读之初,向学生适当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将有利于学生主动阅读。不过,必须注意教师的指导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阅读。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在散文鉴赏教学之初,就简单化地将相关的背景信息尤其是带有明显态度倾向性的结论性意见直接传递给学生,将对学生的积极阅读及独特感受体验的获得产生极大的干扰及制约,是不可取的。
17.从正面论,优点有三: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发挥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功能;③注重拓展运用语文教学资源。从反而论,不足有三:①在教学内容方面,过分强调“迷住”(吸引)学生,而将许多并非必要的东西纳入课堂;②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方面,同样为了照顾学生的兴趣,过多地采用了并非必要的上网、看电视等活动;③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还存在着脱离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实际的问题,比如“探究性学生”活动中对“许多人不解的问题”的所谓探究。(6分,写出一点给2分。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合说,也可单就一个方面谈,只要言之成理就酌情给分)
六、技能应用题(14分)
18. ⑴所设计的题目必须难度合理,意图明确,利于学生思考解答。⑵板书设计,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符合教学目标,抓住课堂核心;②书写清楚工整,布局合理。